古老技艺碰撞前沿科技,松山湖材料实验室“科研Café”第二期开讲!

2020-07-16
1590
正文字体:

当古老文物遇到前沿科技,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神奇“火花”?7月16日下午,松山湖材料实验室“科研Café”系列学术讲座迎来第二期,望野博物馆、松山湖望野博物馆(筹)馆长阎焰作为主讲嘉宾,从环境、文化、技术等多个角度,深入浅出分析了“陶磁”与“玻璃”这两种重要材料的演变史,及其背后折射的文化差异,为现场的材料研究者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。

 

1594906033206552.jpg

 

 

 

松山湖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曾莉,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,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吕兢,实验室科研项目管理部副部长林伟坚,以及来自实验室的近50名听众参加了当天活动。活动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助理兼综合部部长王玉文主持。

 

“陶瓷制作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,例如温度与时间,甚至天气也会带来影响。成功烧制需要的条件众多,导致陶瓷烧制工艺作为中国独有的技术保持了上千年。”阎焰介绍道,瓷器烧制需要非常精准的温度控制,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辅助的情况下,古代工匠仅靠感官就做到了这一点,难能可贵。

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有相似的陶器制造经历,为何在陶瓷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制作上走向了不同方向?又为何在众多出土文物中,玻璃与陶瓷相嵌合,甚至质感如玻璃的陶瓷制品也有存世?

阎焰从个人观察出发,以文化视角进行了分析解读,提出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技术演进路径的新观点。他表示:“相信随着未来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,我们可以用科学手段破解更多古代文物的秘密。”

“作为材料领域研究者,过去我们知道材料技术会影响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,但是反过来说,文化和哲学对材料发展有着怎么样的影响?这是值得在座各位思考的问题。”交流阶段,汪卫华院士首先提出,科研工作者也应该提升自身科学文化修养,对上述关系有更多思考。随后,数位听众也从陶瓷与玻璃的不同的状态、古代与现代陶瓷性能区别等多个方面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
实际上,这已经不是实验室与望野博物馆(筹)之间的第一次互动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(筹)作为松山湖首座博物馆,目前展出包括各类宋代文物、汉代书写陶器、宋金元书法瓷器和古代红绿彩雕塑等多种藏品,风格独具。

今年6月15日,汪卫华院士就曾同实验室十多位科学家、研究员一起前往望野博物馆(筹)参观。文物学者遇到材料专家,双方围绕“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陶瓷却没有推进玻璃的研究”等话题,进行了深入讨论,这场跨界讨论也“碰撞”出了新的火花。

此次讲座结束后,双方还提议,今后围绕文物研究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,包括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对一些考古研究中的推测进行验证,共同拓展更多研究领域,带来更多有益成果。

 

1594906157784813.jpg

 

1594906157134414.jpg

 

 

 

撰稿:综合事务管理部